藥罐法是拔罐法與中藥療法相結(jié)合的一種治療方法,是以竹罐或木罐為工具,經(jīng)藥液蒸煮后,利用高熱排除罐內(nèi)空氣,造成負壓,使罐吸附于皮膚穴位,這樣即可起到拔罐的作用,又可起到中藥的作用,從而提高技罐的治療效果。在臨床上可根據(jù)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證選擇不同的中草藥。具體操作方法是用待大號的陶瓷鍋或一種特制的電煮藥鍋,先將中藥用紗布包好,煎出藥性后.將竹罐或木耀放入煎好的中藥中,煮10分鐘左右(一般可根據(jù)藥性決定煮罐時間),然后用鑷子或筷子將瞄夾出,罐口朝下甩去藥液,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,以便吸去藥液,降低罐口溫度,保持罐內(nèi)的熱氣.然后趁罐內(nèi)充滿藥蒸氣迅速將罐扣在皮膚上。手持竹罐稍加按壓約半分鐘,使之吸牢即可。本法的優(yōu)點是溫熱作用好,可起到拔罐與中藥的雙重治療作用。本法多用于風寒濕痹癥
藥罐法一般多用于風濕痹痛,所以常用一些具有祛風濕、止痹痛以及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組成方劑。如獨活、羌活、桑寄生、秦芄、防風、細辛、當歸、川芍、杜仲、黃芭各30克,將以上藥物用紗布包好,故人鍋內(nèi),加水3000毫升,熬30分鐘左右.至藥性熬出,然后將竹罐或木罐放人鍋內(nèi)煎煮即可待用。但是在臨床上,有些病人需要隨癥加減藥物,如偏于風痹者可重用防風、秦芄、羌活等藥;如偏于寒痹者可加川鳥、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生姜等藥;如偏于濕痹者可加蒼術(shù)、防己、薏苡仁等藥;如肌膚麻木不仁較甚者可加誨桐皮、簽草根。
在臨床上還有一些其他的疾病也可用藥蹈法,但需按中醫(yī)辨證用藥,方可取得拔罐和中藥的協(xié)同作用。如風寒感冒可用麻黃、桂枝、防風、細辛、葛根、杏仁、桔梗、生姜、甘草各20克,用紗布包好.放入鍋內(nèi)煎煮30分鐘左右至藥性煎出,然后放人竹膜煎之待
用。如風熱感冒可用連翹、銀花、竹葉、荊芥、牛勞子、蘆根、菊花、薄荷、桑葉、甘草各20克,紗布包后煎水煮罐。在感冒流行李節(jié),用此方在大椎、肺俞、風門穴撥藥罐,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。藥罐法如在醫(yī)院應(yīng)用,一劑藥可反復煮許多罐,治療十幾個病人,因而可大大節(jié)約用藥,降低成本。如在家庭中使用藥罐法,一劑藥可用3—5天,每天拔罐1次,藥利用后可故人冰箱內(nèi)待次日加溫再用。另外中藥的煎制可用使用煎藥包裝機,方便快捷還可節(jié)省用藥。
|